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更好的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杨大军同志作为商协会党支部书记,这次有幸跟随上级党委参加红色见学活动,让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从辽沈战役纪念馆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从抚顺雷锋纪念馆到中国工业博物馆,每一处红色地标都如同一座精神灯塔,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进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心灵深处。这次见学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初心的叩问,更是一场精神的传承。

见学活动照
站在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巨幅战役地图前,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那些用红色箭头标注的进攻路线,不再只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化作无数先烈用生命铺就的血色之路。辽沈战役纪念馆中那面弹痕累累的旗帜,无声诉说着解放战争关键一役的惨烈与辉煌。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依靠卓越的军事指挥,更源于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展馆中陈列的独轮车、担架等支前物资,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在商协会工作中,我们是否也应当如此——将工作的根基深植于会员企业之中?当看到模拟战场上战士们前赴后继的场景时,我不禁思考:在和平年代的经济建设中,我们的"冲锋陷阵"是否也应当具备这种不畏艰险的勇气?红色记忆之所以永不褪色,正因为它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新时代的商业战场上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步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19万多名烈士的名字镌刻在环形纪念墙上,构成一道震撼人心的英雄丰碑。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是"最可爱的人"用生命捍卫和平的壮举。在烈士纪念馆,一封家书尤其打动我心:"妈妈,如果我不回来了,请不要难过,您的儿子是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商业活动中,我们是否过分强调了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抗美援朝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恰是纠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价值偏差的精神良药。当我在毛岸英烈士的雕像前肃立时,深刻感受到共产党人不分地位高低、勇于牺牲的纯粹党性,这种纯粹性正是当前商业领域党建工作亟需强化的精神内核。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抚顺雷锋纪念馆呈现的则是另一种精神典范。雷锋那双补了又补的袜子,那本写满心得的《毛泽东选集》,那辆他精心保养的卡车,无不展示着平凡中的伟大。"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贯穿雷锋短暂一生的实践准则。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我认为恰恰相反。商业领域的健康发展,正需要这种不以利益为唯一导向的服务精神。雷锋的"螺丝钉"哲学启示我们:无论岗位高低,都能发光发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不过时。作为商协会党支部书记,我思考着如何将这种"螺丝钉"精神植入商业文化,让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厚重的机械、斑驳的机床、泛黄的设计图纸,无声地诉说着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壮阔历程。作为商协会党支部书记,此次跟随上级党委组织的见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工业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对新时代使命的思考。在这里,我触摸到了中国工业的钢铁脊梁,也感受到了创新驱动的时代脉搏,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业化道路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见学活动照
红色见学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是一场直抵灵魂的初心叩问。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我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共产党人血脉中的精神密码;革命精神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照亮前路的火炬。作为商协会的带头人,我有责任将这些精神火种传递给商业领域的每一位同志——将辽沈战役的群众路线转化为服务会员企业的工作方法;将抗美援朝的爱国情怀内化为产业报国的责任担当;将雷锋的服务精神具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实际行动。这,或许就是红色见学最深刻的意义所在。